欢迎光临非凡娱乐官方网站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

《道中華文萃》《道中華訪談錄》出版發行

時間: 2024-09-24

  “道中華”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重點打造的全新聚合傳播平臺。“道中華”品牌創建以來,始終堅定“四個自信”,大力宣傳中華民族的歷史,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大力宣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面向全社會海內外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不斷擴大,被譽為民族文宣領域的標志性文化傳播品牌。

  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世界上唯一綿延5000多年而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蘊藏著怎樣的密碼?中華民族的血液流淌著怎樣的精神?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彰顯著怎樣的文明根性?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民族出版社從“道中華”平臺發布的文章中精選了100篇結集出版并定名為《道中華文萃》《道中華訪談錄》。這是我們的一個嘗試,期望能夠啟迪廣大讀者,更好地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養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依托“道中華”品牌,逐步衍生出更多講好中華民族故事的“道中華文輯”系列叢書,傳播中華文明,促進中西互鑒,讓世人熟悉中華、理解中華、愛我中華,讓世界了解中國、認知中國、讀懂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謀劃和部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一系列重大原創性論斷,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重要支撐,對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我們要緊密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道中華文萃》《道中華訪談錄》發布會
(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 成都)
圖片來源:光明網

  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明特質。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塑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脈相連、不可分割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必須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形塑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獨特的歷史意識和歷史自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民族的連續性突出反映在歷代王朝接續正統的政治實踐和歷史書寫。如元朝取代了宋朝卻為宋修史,明朝取代了元朝卻為元修史,清朝取代了明朝卻為明修史,等等。歷史上,不管哪個民族建立的全國性政權,都認同中華文化,都把自己歸入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深沉的歷史意識,成為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的精神支撐。

  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塑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革故鼎新的創造精神。中華民族既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歷史擔當,也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能動意識,始終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春秋時,管仲變法九合諸侯;戰國時,商鞅變法為百年后秦漢大一統制度打下基礎;北宋王安石變法,留下一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始終激勵中國人銳意進取;清末戊戌變法,留下“不變法,毋寧死”的無私無畏精神遺產;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是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大幕。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始終是歷史發展的內在動力,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返本開新,因此要尊古不復古,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維護大一統的人心根基。中華文明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大一統”作為觀念、制度和文化特性,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共同實踐。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實現“大一統”為己任,都為“大一統”做出了獨特貢獻。追求“大一統”,始終是政權合法性的最高標準;堅持“大一統”,始終是中華民族的集體共識。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歷史上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涵養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海納百川的開放格局。幾千年來,盡管有過內部戰爭和沖突,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從根本上決定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合”是主流,“交”是過程,“融”是關鍵。新疆喀什的莫爾寺就是個好例子,這座小小的遺址上,同時發現了印度犍陀羅式方形佛塔,中亞和新疆本土的回字形佛殿,以及漢傳佛教的大佛殿建筑。中華民族始終以互鑒融通的包容態度對待內部文化多樣性和各種外部文明。歷史證明,中華民族越是包容,就越能接納更多族群融入;不同族群越是融入,就越是認同中華文明,越能維護珍惜共同價值觀,越會導致中華民族延綿不斷。

  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彰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協和萬邦的天下情懷。幾千年來,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與周邊國家和睦相處。即便在國力最鼎盛的時候,也從沒有向外征服擴張,而是靠絲綢之路懷柔遠人;從沒有殖民統治周邊鄰國,而是靠朝貢體系禮尚往來;從沒有對外傳教搞文化霸權,而是靠“有聞來學”贏取人心。中華民族歷史上沒有、今后也不會對外擴張、殖民掠奪、意識形態輸出。這與一些國家信奉的叢林法則和霸權思維有著本質區別。我們不搞強求一致的極端同化,不搞以鄰為壑的孤立隔離,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而是在多元性中尋求共同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道中華文萃》《道中華訪談錄》
民族出版社 2024

  深刻理解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在邏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有其內在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

  體現“兩個結合”的理論創新機理。“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打開了創新空間”的又一次思想解放。一方面,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魂脈,中華文明才能獲得現代形態。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理論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另一方面,只有堅守中華文明的根脈,現代文明才能扎根中華大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遵循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原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

  推動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歷史上,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舞獅、胡琴、旗袍等,展現了各民族文化的和合共生,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團結帶領下,各族人民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交往更全面、交流更廣泛、交融更深入。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園,推動政治上更加團結統一、經濟上更加共享共富、社會上更加互嵌交融、文化上更加自覺主動、生態上更加和諧美麗的中華民族,不斷掀開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篇章。

  源于我們黨推動中華民族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革命年代,毛澤東同志提出:“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把新文化作為新社會、新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命題。新時代,文化建設被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文化自信成為“四個自信”的重要內容。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確立,為進一步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指明了方向。要立足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五史”,深刻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邏輯、文明特性和獨特優勢。要深入研究黨的歷史上一系列理論創新、制度創新、體制創新,揭示“第二個結合”鍛造了中華民族先鋒隊的新型政黨形態,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主心骨。要通過中西歷史文化傳統多層面比較,如文明、政治、民族、宗教等比較,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深刻揭示出中國式現代化對于世界上古老文明和第三世界國家實現現代化所具有的世界意義。

《道中華訪談錄》
民族出版社
ISBN 978-7-105-17310-5/C·439

  不斷拓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實踐路徑。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我們要把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戰略任務來抓,讓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

  推進理論研究。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加強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闡釋。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

  加強宣傳教育。依托“道中華”宣傳品牌、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等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在中西比較中凸顯中國道路的優越性,展示中華民族共同體在超大規模的疆域管理、多樣族群的社會治理、多元文化和諧共融方面的實踐成果,大力宣傳中華民族的歷史,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大力宣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進一步壯大民族文宣隊伍,創新民族文宣傳播方式,不斷提升宣傳教育的精確性和實效性。

  強化共同價值。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力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準確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歷史脈絡,準確認識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準確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道中華文萃》
民族出版社
ISBN 978-7-105-17309-9/C·440

  弘揚中華文化。緊扣增進文化認同,挖掘宣傳闡釋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講清楚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干壯才能枝繁葉茂。在此基礎上,構建中華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表達體系,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加大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推動各民族文化互鑒交融,打造一批具有中華文化底蘊、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營養、融合現代文明的優秀藝術作品。

  守好意識形態陣地。壓實意識形態工作主體責任,正確區分政治原則、思想認識、學術觀點,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持續肅清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思想流毒。把握國際輿論斗爭主動權,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國際傳播特點的中國民族理論政策話語體系。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新技術新業態傳播民族團結進步正能量,使互聯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加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學習、研究、闡釋,積極引導中華兒女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厚植家國情懷,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認同感,凝聚起奮進新時代的強大精神力量,推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當當采購

? ? ? ? ?

京東采購

? ? ? ? ? ?


文字內容 | 《道中華文萃》《道中華訪談錄》序言及后記

圖片制作 | 民族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德县| 洛浦县| 黄冈市| 井陉县| 昌黎县| 深州市| 阜宁县| 桦川县| 神池县| 兴和县| 游戏| 洛南县| 察雅县| 隆回县| 宝应县| 贵南县| 得荣县| 崇明县| 宣威市| 奉化市| 弥渡县| 奉化市| 麻江县| 安新县| 弥渡县| 大名县| 南汇区| 谷城县| 景宁| 仙居县| 宜春市| 那坡县| 绥阳县| 武威市| 台东市| 奉节县| 会理县| 诏安县| 漳平市| 南平市| 杭锦后旗|